河南省纪委监委把监督保障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根据形势任务,及时调整监督策略。健全涉贫腐败问题线索处置机制,确保问题线索件件有着落。探索基层腐败治理新模式,形成上下联动一体监督新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摸排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线索。图为巩义市纪检监察干部在涉村镇扶贫产业基地走访了解相关情况。 曲玉秀摄
1. 新思路:重点工作再聚焦,推动监督到户、覆盖到人
针对形势任务变化,日常监督还不够精准,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及时调整监督策略,聚焦最难啃的“硬骨头”开展监督,紧盯“四个不摘”精准发力,不断提高监督全覆盖质量。
“老高,房子改造得咋样呀?还满意不?”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纪委监委干部康洪波来到仇楼镇十里铺村脱贫户高俊先家,检查危房改造及当前恢复农业生产情况。
“原来以为脱贫了,再有困难就没人管了,村干部跟俺说,原来享受什么,现在还享受什么。政府刚给咱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太感谢了!”高俊先高兴地说。
尽管河南省53个贫困县不久前已全部脱贫摘帽,但全省目前仍有35.3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有20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县(市),还有52个贫困村没有出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针对这一现实,河南省纪委监委及时调整监督策略,突出监督重点,在稳固常态,确保长效上下功夫。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强化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聚焦巩固提升创新,加强对“四个不摘”落实情况的监督;聚焦作风建设,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
对每户、每人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到对症施治。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落实落细监督责任,确保监督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不断提高监督全覆盖质量。对未脱贫人口超过5000人的20个县(市、区)和未退出贫困村序列的52个贫困村,由省纪委监委“监督到县覆盖到村”,对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所在省辖市纪委监委“监督到村覆盖到户”,县乡两级纪委“监督到户覆盖到人”,确保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人管,影响扶贫政策落实的事情有人问、有人查。
重心下沉,前移关口,在一线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河南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等一线,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落实情况等开展嵌入式监督,督促市县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把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帮忙不添乱、支持不违规、示范不特殊。
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开展纪委书记遍访督查和纪检监察干部大走访。去年以来,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先后赴69个县(市)实地督导,各省辖市纪委书记走访有脱贫攻坚任务的362个乡镇,推动解决问题571个,县(市、区)纪委书记走访督查贫困村,乡镇纪委书记走访贫困户,推动解决问题35257个。
2. 新举措:健全长效机制,既解决眼前问题又一体推进“三不”
针对一些地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一查了之”现象,深入开展以案促改,不断健全问题线索处置机制、日常监督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标本兼治。
“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744件,处理496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96人,组织处理1819人,问责474人,移送司法机关71人。”这是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去年的成绩单。去年以来,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
惩是为了治。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既立足当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体推进“三不”的长效机制。
既注重问题线索清零,又注重健全处置机制。如果贫困县都摘帽了、贫困村都退出了,但是问题线索还没有办结,势必影响脱贫质量,必须划定时限限时办结,同时还要建立处置机制,确保新的线索来了以后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对2016年至2019年3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彻底排查、摸清底数,共梳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6017起,对其中未办结的1533起逐件挂牌督战。问题线索清零目标已于去年9月底前顺利完成。同时,对2019年3月以来新增问题线索建立专项台账、逐件编号登记、快速分类移送、强化督查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
既抓高质量查处案件,又确保以案促改到位。按时高质量办结扶贫领域案件只是基础,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展以案促改,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促进标本兼治。按照“一案一整改”要求,河南各地各单位共选取6974件扶贫领域典型案件开展以案促改,深入查找深层次问题,完善相关制度1239件。
既抓干部作风整改,又确保日常监督常态。盯紧关键人,特别是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探索行之有效的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强化精准问责,对受到诬告陷害或者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加强对受处理的党员干部回访教育,不断推进巡视巡察、国家监察两个“打通最后一公里”专项工作,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向基层延伸,以常态监督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和干部作风整改。
3. 新模式:强化治理,形成小微权力运行立体监督格局
针对小微权力治理手段还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格局、加强科技支撑,形成新的治理模式。
在做好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的同时,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基层腐败治理模式,加强对小微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营造为民服务、担当实干、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治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实施办法、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
与此同时,省纪委监委把扶贫领域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出台推进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支持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履职,形成立体监督格局,打通扶贫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信息不透明和群众不知晓、监督难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利用各类平台,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政策、扶贫规划、扶贫资金分配方案、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和帮扶信息、扶贫成效以及贫困县、贫困村及贫困户退出等信息。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前台将扶贫政策、民生资金、农村“三资”等情况进行公开,横向打通了各部门和单位间的信息壁垒,纵向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监督体系,后台录入了十大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碰撞比对,让“开着小车办危房改造”“公职人员侵吞民生资金”等问题现出原形。
“那个平台真厉害,我刚把钱领过来,纪委监委的人就知道了!”民权县庄子镇老庄村村民张某某感叹道。近日他申报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刚一审批,大数据监察平台就发出了警报,后台系统上显示:2018年12月,张某某已领取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
“扶贫资金管理后台与大数据监察平台联动,实时更新数据,比对分析,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及时发出预警,推动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防范治理。”河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