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
豫教科技〔2019〕113号
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信管理办公室,各高等学校,厅直属各单位(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根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强“互联网+教育”顶层设计,科学确立总体框架、合理规划建设内容,全面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坚持融合创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4.坚持示范引领。充分发挥试点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地、各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质量评价、教育治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模式创新,形成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发展态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融合;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治理优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大两提高”,即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
1.弥补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基于“云-网-端”的总体架构,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到2020年,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光纤接入覆盖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多媒体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95%以上。到2022年,全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8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基本要求。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到2022年,90%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基本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建设学科教室、智慧教室等创新型教学空间,推进智能化学习终端的普及应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
2.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共享、服务及时的全省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推进高校校园内万物互联,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支持IPv6的泛在网络设施。推进教室、实验(训)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学习空间。
(二)加快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3.完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保障省级平台具备为市县提供虚拟化平台部署的能力,推进市县既有平台接入省级平台。以省级平台为枢纽,以市县平台为节点,构建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协同服务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门户统一呈现、服务统一输出。
4.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关键能力提升为根本,鼓励中小学开展跨学科、融合性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和引入数字化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资源,形成文字教材、数字教材和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基于教情、学情的资源精准推送。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
5.扩充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资源。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岗位技能标准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资源,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加大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力度,推进河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6.共建高等教育开放课程资源。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支持高校间通过协同共建方式开发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到2022年,建设10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认定300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7.深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资源供给与服务模式,实现资源供给的多元化、专业化,充分保障资源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应用成效,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的新模式。
(三)着力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
8.加快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系统,优化再造业务模型,形成以流程全面贯通为基本要求、以信息实时流动为基本保障、以工作全面协同为基本目标、以业务云端全时运行的省级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一数一源、动态更新、有序利用”的原则,分层建立教育数据目录体系,统一数据标准及规范,开展数据综合治理,实现教育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级各类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融通,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9.建立教育行业大数据决策与服务机制。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以教育重大决策问题、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有效辅助趋势研判、行政决策、应急管理等工作。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机制,对接国家大数据创新试验区建设,面向相关局委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数据服务。推进大数据在招生就业和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健全基于大数据的就业状况监测、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机制,实现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协调联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教育测评技术对考试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向学校提供多维评价数据。
10.全面提高教育政务服务水平。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教育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教育政务服务系统、门户网站和APP的整合,实现各级教育门户网站与本级政府政务服务网站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网上政务审批服务,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实现政务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到2020年,实现100%线上审批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和改扩建的非涉密电子政务项目,均应依托各级政务云建设。
(四)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11.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利用空间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实施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等日常活动;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利用空间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模式等;鼓励高等学校教师探索利用空间创新教学、科研模式,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应用。
12.实施“网上结对、线上牵手”行动。积极推进“网上结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开展优质特色资源共享和教学模式协同创新,到2022年,打造300个省级示范性协作共同体,形成一大批信息化教学创新案例。深入开展“线上牵手”,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到2020年,网络直播课覆盖到全部有需求的教学点。
13.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广远程协作、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互联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
14.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慕课(MOOCs)建设与应用,建好用好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建立课程联盟,推进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打造一批“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
15.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国际合作。利用网络空间加强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国际化迈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孔子学院、网络孔子课堂、网络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加强网络宣传,展示河南教育良好形象,吸引国外学生来豫留学。
(五)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16.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必修学时(学分)。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化教育工具和系统解决复杂教学问题,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培育一批信息化教学创新名师。实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计划,以中原名师、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为领衔人,组建“千人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到2022年,构建1000个以上基础教育网络教研联盟、200个以上职业教育网络教研联盟。鼓励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应用,将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纳入骨干教师评选、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兼职从事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的教师,其在信息化方面的劳动应按适当比例换算成标准课时并计入教师工作量。
17.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开展多样化信息技术应用展示活动与“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网络修养。鼓励有条件的省辖市把信息技术纳入中招考试范畴。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六)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行动
18.扎实开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试点。围绕破解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省级层面启动实施一批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项目,深入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迭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地要根据“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启动一批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试点项目,构建以点带面的“互联网+教育”发展路径。
19.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到2022年,在省级层面培育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市、县)、20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1000个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各市县要同步遴选一批示范区和示范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评选展示活动,遴选汇聚一批优秀教学案例、管理案例和服务案例。加大先进模式、成熟经验应用推广和工作典型的宣传表彰,发挥辐射引领效应。
(七)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20.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细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督查考核、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内容。
21.健全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健全网络安全日常监测、预警通报机制,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发展改革、教育、工信、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通信管理等部门参加的“互联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有效整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Ο)的制度,全面统筹信息化发展。
(二)注重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须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以4年为周期,开展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轮训,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规划、指导与管理能力。壮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各高校、职业学校要有独立设置的信息化专职机构,配齐配强信息化专业人员;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设立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足额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四)强化督导考核。各地要以调整优化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动态绩效评价,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要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并通报督导结果;要建立健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将评测结果作为奖优惩劣的重要依据。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 南 省 财 政 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 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2019年8月31日